新沂旅游文化窑湾十三古

发布时间:2021-1-10 11:56:18 
湖南白癜风医院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lx/140322/4358927.html
窑湾,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第一古镇,踞骆马湖岸边,守大运河之畔。窑湾,千年水乡古镇,以古老、质朴、秀丽、繁华而闻名遐迩;窑湾,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,以古树、古庙、古码头、古当铺,怪民居、怪集市等为世人所青睐;窑湾,历史遗存丰富,以会馆、布庄、酱园,深巷、深宅、大院等为游人所追寻,展示其深厚的文化脉络,走进窑湾,品读古镇明清历史的沧桑画卷。

十三古——古槐

窑湾古槐是窑湾的一大奇景。窑湾山西会馆关帝庙前这棵古槐,不知植于何年,传说三国时的关羽在此树上栓过战马,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武圣人,便在此建了关帝庙。后来宋朝的岳飞在这棵树上拴过马,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曾利用它布过阵。明崇祯十七年,清兵攻进窑湾,杀人放火,古槐枝叶被烧的光秃,当年十一月,史可法同副将高佐率明军杀退清兵收复窑湾,史可法将他的战马栓在古槐树下,进入关帝庙叩拜武圣关公,立誓杀退清兵,保卫国土。

十三古——古城门

窑湾历史上的五座城门都有着值得追忆的传说。南门,也叫楚南哨门。大东门,也叫楚王城楼。北城门叫锁钥门。西城门位于窑湾西,运河和沂河交汇处。小东门位于大东门北侧。人们为了纪念张华棠将军,就把改建后的小东称“华棠门”。“华棠门”毁于淮海战役。

十三古——铁匠铺

颜家铁匠铺自开业至今从未停止过炉火。

窑湾诸业发达,铁匠铺子不少,但自开业到如今,从未停过炉的只有颜家铁匠铺。从其师祖太爷王荣坤算到现在的传人颜振中和颜振,已是九代了。颜家铁匠铺是一家铁工作坊,一直靠传统工艺生产。用原始的手拉风箱,用铁锤在铁砧上煅打,用祖传的方法淬火。但他们制出的刃具竟比享誉中外的“扬州三把刀”还锋利。革命战争年代,店主颜士先曾为徐玉珍的马陵大队打过鬼头刀,专割小日本的脖子。打刀的材料,都是游击队扒来的铁轨,所以既锋利,又坚硬。如今一家十口,三世同堂。饭桌前贴着佛家警世语“人生二十最”每天念一遍。用最朴素的方法教育子女,爱党、爱国家,诚信做人。

十三古——红楼

窑湾的红楼实际上是青楼的溢美之词。红楼,原意是华美的楼房,旧时常指富家女子的住处。窑湾的红楼实际上是青楼的溢美之词。所谓青楼,就是过去妓女栖身的场所,也就是妓院。妓女通常是社会畸形发展的产物,因此,窑湾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也出现过这种畸形。?窑湾本地人尊礼敬儒,推行孔孟之道。但挡不住十多个省外商贾温饱思淫欲的需求。因此说,窑湾娼妓都是外籍人。虽然朝廷严禁但地方官却采取管而不死,放而不乱的政策。清末民国初,窑湾更是凭借一县两不管的界律,使其成为“去南洋行苏杭,到了窑湾在天堂”。

十三古——古码头

窑湾的码头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。窑湾的码头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。当时为开挖大运河所需,窑湾从南街斜削去一部分到河南岸,岸南称窑湾西小街,岸北为窑湾水旱大码头。自此,窑湾码头就成了南北漕运粮食和东海食盐装卸、中转的基地。到清代窑湾已成为苏北最繁华的水镇,南来北往粮船、盐船、商船,无不在这个码头停泊。此外,小火轮上洋人的石油和洋货也是通过此处的码头抬上岸,并转赴他地。无论海州、灌云、板浦的盐帮,还是河北骆驼队,山东牛车、独轮车,都在此处将食盐、粮食、山货,江南的毛竹、丝绸等卸货交易。窑湾,也正是由于码头数百年来所保持着的繁华与昌盛,故有“小上海”之称。

十三古——华棠门

为了纪念张华棠将军,故把改建后的小东门称为“华棠门”。年冯玉祥骑兵一师师长张华棠驻防窑湾。张华棠将军不仅是一个胸怀宏图大略的武将,同样崇尚社会文明,乐于城镇建设和公益事业。所以在治军之余,偶会涉足管理一下地方的庶务。也是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和窑湾城镇建设,张华棠将军在小东门的原址上重新建造一座高大的城门。城门之上建楼三间,四角挑檐,檐柱林立,回廊环绕,楼四周有炮台、垛口,楼内设有警钟一口,悬于半空,以备防御之用。此门与窑湾过街楼遥相呼应,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,使之戒备森严,固若金汤。"华棠门”毁于解放战争的炮火之中。

十三古——过街楼

过街楼可以防洪,也可以防盗。每座过街楼都是三面有门,一面石墙,对着石墙方向,垒起深巷高墙。过街楼可以防洪也可以防盗,一旦沂河决口,水从对面的深巷冲来,水头直撞过街楼的石墙,因为石墙坚固且无门,洪水只能分流而去。一分为二,水头的力量便小了许多,水的流量也减弱。因此,即便窑湾满街是水,楼房店铺也不会倒塌。关于防盗,窑湾向来是商贾云集之处,店铺林立,经济繁荣,会馆钱庄比比皆是。窑湾也特别注重治安工作,每到晚上,不光有人沿街吆喝巡逻:“小心火烛,打扫锅门,挑满水缸,防备小人”。四门的城楼和镇内的过街楼一样遥相呼应,处处有专人放哨站岗。一旦发现贼匪,锣声一响,城门上,过街楼上,枪炮齐鸣,匪贼不是被击毙就是被活捉,想跑出窑湾万不可能。

十三古——三桥

“古三桥”,即戒赌桥、戒烟桥、戒色桥,张华棠将军所建,是见证窑湾倡导文明之风的三座丰碑。年张华棠将军驻防窑湾时,他发现窑湾古镇虽然商业兴盛、经济繁荣,人民富庶,但有两股社会风气非常不好,一是赌博成性,二是吸毒成灾,三是娼妓流行。为提倡社会文明,将军在治军之余决心清除这三颗社会毒瘤,让人们身心健康,幸福地生活。在抓赌禁毒禁娼的同时,将军组织人力物力,在镇中的河上架起三座石桥,分别为“戒赌桥”、“戒烟桥”、“戒色桥”,并亲自撰写碑文,例数赌博、吸毒、嫖娼之害处,警示人们不要吸毒不要赌博不要贪图美色。

十三古——会馆

清末明初,在窑湾曾有八家会馆。有山西会馆、福建会馆、苏镇扬会馆、江西会馆、山东会馆、安徽会馆、河北会馆、河南会馆。

其中山西会馆被大家所熟知,它位于窑湾西大街中断,由七家集资所建。它坐北朝南,和西当点同街相对。年,山西会馆改为邳县第二小学校。年改为新安县窑湾区小学本部。年大跃进改为新沂县抗美小学。

另一个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江西会馆了,它位于南大街,南哨门北米,坐东面西。在清康熙年间,由江西南昌七家集资所建。会馆前门临街道,一排营业古式楼房,南端有高大如意门楼,飞檐翘角、屋脊顶蓝瓷壶宝顶,脊两端龙头鱼尾吻脊,青石门台阶,门两相一对青石狮子把门,门上方竖一块江西景德窑瓷砖,烧制蓝花瓷“万寿宫”匾。年张华棠将军在这里设公寓。年日本专家两次绘戏楼图。戏楼在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拆除。在年窑湾造反派掌权时,将大殿拆除。年,江西会馆的三十多间古楼房,被陆续拆卖。

十三古——东西当典

窑湾的当典铺同样由山西人白氏开设,原建于窑湾隅头镇。清康熙七年(年)大地震,隅头镇下沉为湖泊,“宝丰粹当典”搬迁到西大街中段,称西当典。窑湾当典铺,是一座颇具明清风格的建筑。它座南面北,对面为山西会馆,前面一排为厦檐走廊式门面,两面有耳房,中间有18间质库,后面除一排住房还有两排跨院。沿街10间门面,大门西四间门面房用青石条作门框,铁皮钉大门,窗户青石条窗框,铸铁窗格条,上有对联“掌万民福泽,通天下财源”,大门东是隆记钱庄。东北和西南角均有哨楼,四周有枪眼,火力可以控制当典全部及周围近百米的范围。

西当典资金雄厚,资本银有三十万两,业务上所当之物除珠宝、金银、玉器、古玩字画等物外,还有普通市民皮袍衣帽和农民农具。长年存物,最高时达三十万块银元。年国民政府有减息规定,当典不愿遵守规定而停止营业。年邳县交通银行设在西当典后院西屋。年汉奸维持会伪军住在西当典。年在这里办窑湾初级小学校。年西当典设窑湾粮管所粮库至今。

十三古——酱园店

窑湾传统酱菜手工业,有三百多年历史,窑湾酱园业工艺远在清代就已驰名苏北各地,到抗日战争前夕,窑湾共有酱园店十家,其中生意做得较大的有两家,一是赵信隆酱园店,另一家是万茂酱园店。

赵信隆酱园店位于中大街座北面南十字哨楼东边,南北四道宅院,青砖小瓦楼房六十六间,前大门四间黑漆金字门匾书“赵信隆酱园店”。酱园建于清康熙年间,赵信隆酱园甜油曾由陆士杰、臧位高、马从凯三位窑湾藉京官贡进皇宫御用。清末该店在窑湾南哨门处设赵信隆分店,民国初在南京、镇江、扬州等地设分店。

万茂酱园店位于界牌楼下,南北四道院落,六十多间楼房,是一个综合性行业,主业外,还酿制窑湾绿豆烧酒,制作糕点茶食,买卖南北干果山货。其酱园业资金雄厚,到民国初,万茂酱园分店西到徐州,南到常州、苏州、上海等地。

十三古——玄庙

窑湾的“道观”就是人们常说的“玄庙”,又名“三清观”、“老君庙”。窑湾玄庙始建于宋代景德镇四年(7年),当时窑湾烧窑人为让老君炼丹炉的神火帮助烧窑,在山河南岸集资修建了老君庙,此庙前后两进大院院内有千年古槐树,树下有诸葛亮石碑。年郯庐大地震后,山西人将此庙改建成“三清观”。光绪二十四年(年)庙被洪水冲跨,后人们又在后山河北岸重建玄帝庙,其大殿门匾为草书“万古英风”四个金黄大字。

十三古——吴家大院

吴家大院,是窑湾现存较为完好的明式砖木结构楼房建筑。这座吴家大院前后四进院落,全宅子午线八十米,酉卯线二十米,面南大门是座如意门楼,为紫红漆大门,一尺五高门档,三级青石台阶。门两边青石鼓互对,门楼两边各一间耳房。头道院中央是影壁墙,两米高,两米宽。影壁墙后是五间行衙大堂,堂前一排廊檐柱,年日本占领窑湾时,被日本人占用改为南屋。行衙大堂后是二道院,五间东楼廊檐出厦,西边三间瓦房,北三间过道屋;第三道院东三间楼,西三间瓦房,北是三间过道楼,前后都有廊檐出厦;第四道院是吴家临中大街商业门市,院内青砖铺地,东边五间楼房,西三间楼房临街,六间门市楼和街北边松柏堂药店相对。吴家大院具有福建沿海建房风格,粗大房料木结构,建有防海盗门窗,院落宽敞且有防台风、暴雨功能。建筑布局严守“前屋不能高于主屋、西屋房间不能多于东屋房间数”的规矩。院内分老爷房、公子房、小姐房、塾房、轿房、磨房、会客房,还有行衙,显示了主人的富豪和权势。佛堂中还供奉着妈祖像,显示着福建沿海地区的信仰和习俗。这些都是窑湾当地其它宅院不可相比的。

半个多世纪以来,吴家宅院虽屡遭劫难,但四进院落框架基本存在,稍事修缮,即已恢复原貌。再现当年营业房与住宅相连结构的特点和豪门深院风度。

至此窑湾十三古小编已经为大家介绍完了,大家有没有印象深刻呢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xinxishizx.com/xysjs/7658.html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更多>>
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
    更多>>

    最热文章
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    .